跳到主要内容

没有替代选择_TINA

什么是TINA?

TINA是“there is no alternative”的缩写,意即“没有替代选择”。

投资者通常用这个说法来为股票表现平平辩解,理由是其他资产类别的回报更糟。

接受TINA的观点可能导致“TINA效应”,即股票价格仅因投资者看不到其他合理的投资选择而上涨。特别是在债券表现不佳的时期,股票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
在股票价格飙升而债券回报疲软的时期,TINA被用来为投资于股票或债券以外的资产辩护,比如加密货币和非同质化代币(NFTs)。

主要观点

  • TINA是“没有替代选择”的缩写。
  • 这一术语源于19世纪,作为政治和金融决策的辩解工具延续至今。
  • 这个表达暗示,在不理想的选择中,必须选择相对较差的那一个。
  • TINA效应可以解释价格泡沫,即由于缺乏合理的替代选择,价格上涨至不切实际的高度。

TINA的起源

赫伯特·斯宾塞(Herbert Spencer,1820-1903)是一位英国知识分子,他坚定捍卫古典自由主义。他信奉自由放任的政府和实证主义,即相信技术和社会进步能够解决社会问题。

斯宾塞认为达尔文的“适者生存”理论应该适用于人际交往。对此,斯宾塞常对资本主义、自由市场和民主的批评者回应:“没有替代选择。”

TINA的内涵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。积极的一方面,认为某种行动的替代选择不存在,可以团结支持者围绕所选路径。然而,另一方面,这种信念可能在不支持该路径的人中引发一种无奈感。

TINA效应在政治中的体现

玛格丽特·撒切尔(Margaret Thatcher),一位担任英国首相的保守党政治家(1979-1990),将TINA作为政治口号。

当回应对她市场导向的政策(如放松管制、政治集中、削减开支和缩减福利国家)的批评时,她使用了这个短语。

实际上,还有其他替代方案,例如反对党工党所倡导的政策。然而对撒切尔来说,自由市场的新自由主义没有替代选择。

在苏联解体后,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·福山(Francis Fukuyama)认为撒切尔的观点得到了永恒的证明。他写道,随着共产主义的失去信誉,没有任何意识形态能够再次与资本主义和民主认真竞争:马克思所承诺的“历史的终结”已然到来,尽管以他未能预见的方式。

TINA在印度政治中也留下了印记,当时总理纳伦德拉·莫迪(Narendra Modi)在2014年带领他的政党取得压倒性胜利。他采纳了这一短语,很快就与他的政策相结合。

不可避免的反击随之而来,他的对手也推出了自己的缩写:NOTA,意为“以上皆不是”。

TINA效应在投资中的表现

近年来,投资者对TINA效应有了不同的解读,现在这一短语指的是缺乏令人满意的投资替代品,而这些替代选项被视为可疑。例如,在牛市的后期,投资者可能会担心市场反转,而不愿将大部分投资组合分配给股票。

另一方面,如果债券的收益率太低,而流动性差的资产(如私募股权或房地产)也不具吸引力,投资者可能会尽管有顾虑仍持有股票,而不是回归现金。

如果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有相同的想法,市场就可能会经历“TINA效应”,在明显缺乏推动因素的情况下继续上涨,仅仅因为没有其他赚钱的选择。

英国基金经理特里·史密斯(Terry Smith)认为,在通货膨胀期,TINA逻辑尤其吸引人,不论对错。在2022年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,史密斯写道,在这样的条件下,某些投资者视股票为“表现最差的资产类别,因为至少有一些公司能够继续以实际意义上增长收入,并产生高于通货膨胀率的实际资本回报”。